侯氏焊材 為國立尊 (之二)
這是一位可敬的長者。
這是一個動人的傳奇。
這是一部中國焊材的史詩。
這是一種比焊花還耀眼的精神。
侯立尊,一個在中國焊材發(fā)展史上創(chuàng)造多個第一的名字,如今以90多歲高齡,依然執(zhí)掌著世界規(guī)模最大、產量第一的焊材企業(yè)———天津市金橋焊材集團有限公司,為實現(xiàn)中國的“焊材強國”之夢,殫精竭慮,奮斗不息。
侯式配方開啟“中國時代 ”
侯立尊出生在大連,1939年,16歲的他來到一家電焊條廠做工,在日本工頭苛刻殘酷的管理下,過著飽含辛酸的日子。
侯立尊說,1949年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。“全國解放了!”“人民當家作主了!”,他聽朋友說,天津這個地方工業(yè)發(fā)展快,很需要電焊條,便靠著2000元起家,租了幾間房子,干起了生產電焊條的小作坊,從此開始了與電焊條的不解之緣。
新中國成立之初,中國電焊條生產所用的配方,主要材料“金紅石”只有靠進口,上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對“金紅石”的封鎖,一下子讓中國焊材制造業(yè)陷入困境。
此時,侯立尊大膽提出了用國內豐富的鈦鐵礦資源來替代金紅石的設想,但卻受到多方質疑。他力排眾議,獨自到市郊壘灶燒窯,經過無數(shù)次的反復試驗,終于用國產原料燒制出符合技術標準、經國家科委鑒定的重大科研結果的還原鈦鐵礦粉,成功研制出中國自己的“鈦鈣渣系”和“鈦型渣系”電焊條配方,質量完全可以和以“金紅石”為原料的電焊條媲美。
“侯氏配方”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板,結束了西方國家對中國電焊條制造業(yè)的原料封鎖,長久以來依賴進口“金紅石”生產電焊條成為了歷史。有了用豐富的國內資源低成本生產電焊條技術,“焊材世界的中國時代”到來了。
讓天津“橋”蜚聲大江南北
由于家境貧寒,侯立尊只讀到高小就輟學了,但他勤奮好學,一邊做工一邊補習了初中課程,而后又自學了高中課程,并完成了化工專業(yè)的大學課程,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焊條制造專家。多年的努力,只因為“熱愛電焊條事業(yè)”。
1949年,中國電焊條生產仍然局限于作坊式的手工作業(yè)。工人們要手持切好的鐵芯,在已攪拌好的“藥劑”器皿里,經多次蘸涂再經晾、烘干才能成型電焊條。這種被工人們戲稱為“鐵棍蘸薄泥”的制作工藝,不僅勞動強度大、效率低,質量也很難保證,只能用作普通金屬材料的修補。
自上世紀50年代起,侯立尊在一無圖紙、二無參照物的條件下,經過兩年的刻苦鉆研,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,終于自主研制成功“螺旋壓涂機”,隨后又相繼研制出與之配套的“隧道窯烘干爐”、“自動鏈條烘干機”等成套電焊條機械化生產設備。
新型制造工藝下生產的電焊條,不僅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,并且首次在我國第一座長江大橋———武漢長江大橋等重大項目上使用。天津的“大橋”牌焊條由此蜚聲大江南北。
勞氏認證驚動高層領導
侯立尊至今還記得小學念書時的語文老師,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講抗日救國故事的情形,自立自強的諄諄教誨,讓幼年的他就立志成為一個愛國利民,對國家有貢獻的人。為了更好的將中國電焊條推向世界,1979年,侯立尊以一個著名焊材專家的自信,率先向有關部門提議,邀請國際上最具權威的英國勞式船級社為侯立尊研發(fā)的系列電焊條進行質量認證。這件事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批示。
這項經國務院領導批示的破天荒之舉,轟動了中國焊材業(yè),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與稱贊。此舉堪稱國內企業(yè)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破冰之舉,為中國企業(yè)借助國際權威認證機構頒發(fā)的市場“通行證”,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先例。
“中國制造”第一次以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,向世界亮出了中國名片。從此,中國生產的電焊條廣泛應用到重要工程,并大量出口。
展“金橋”風采 讓“國花”長紅
上世紀80年代,侯立尊創(chuàng)辦了金橋焊材集團,經過二十多年的創(chuàng)業(yè)拼搏,公司目前已發(fā)展成為世界焊材產業(yè)的巨子。其規(guī)模、產量、品種堪稱世界之最,在中國乃至國際焊材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而正是因為有了“金橋焊材”,三峽大壩、西氣東輸、杭州灣跨海大橋、上海東海大橋、秦山核電站及國防建設等眾多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的施工現(xiàn)場,才能綻放出美麗的“國花”;30萬噸油輪船體、1萬標準箱集裝箱船體、18萬噸散裝貨船體、高速列車CC707箱體上,高速鐵路的鋼軌無縫對接中,才能彰顯“金橋”的風采。
面對“金橋焊材”不俗的業(yè)績和行業(yè)影響力,不止一家外國焊材企業(yè)提出要高價收購“金橋焊材”。在巨大的誘惑面前,侯立尊絲毫不為所動。“在外銷上我們從不做貼牌,‘金橋焊材’以自己的品牌和優(yōu)良的質量贏得了世界市場,我們有信心將‘金橋焊材’建設成為世界級的高新焊材研發(fā)基地,為祖國、為家鄉(xiāng)的富強做出更大貢獻,讓‘國花’長紅!”這位88歲的耄耋老人躊躇滿志,堅定不移。